本帖最后由 高太尉 于 2011-12-20 05:38 PM 编辑
第四部分 天人合一
开始前纠正前文的一个字失误(上文第三部分中:位于雍水河西面的三畸原应为三畴原)
拔仙台庙堂建于道光毁于今年(文第一部分)
(2011年六月中旬战天斗地之时电闪雷鸣引发的火灾)具体时间应为:2011年7月17日(农历六月十七)
723动车事故前。
天人合一四个字比较熟悉
使人联想到了奥运会开幕式的大脚印
西安园艺博览会的主题
《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天、地、人并立
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
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
人有人之道,人之道在于“成万物”
再具体地说:
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人之际 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汉 董仲舒
。。。。。
以上是引经据典
往近的说:和谐世界 科学发展观都是一脉相传的。
都是引领人群众生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路线。
为什么说这些?
和本次太白山穿越的路线有关系。
本次路线原定计划是都督门---太白庙---大坪—灵光台---老庙子---将军庙---拜仙台---莲花石---万仙阵---跑马梁---拔仙台---大爷海---大文公庙---放羊寺---明性寺---平安寺---斗母宫---骆驼树---大殿---上白云---下白云---中山寺
后来因为下雪
跑马梁雪厚不好走才放弃。
开始了另外一条路线的缘起。
这条路线就是铁甲树---三合宫---三合宫瀑布---六里坡---老君殿---二里坡---南天门---药王殿---玉皇池---三爷海---二爷海---拔仙台---大爷海---(后因大雪弥漫原路返回)
让我们开始这一次的穿越。
第一节 喜庆婚礼
厚畛子
李海粱结婚
良辰吉日2011年11月11日(阴历十月十六)
我走了70多次太白山。
第二次就认识了李海粱。
朴实的小个子---太白山的儿子。
开始的向导背工就是李海粱。
后来自己买了一辆小面来回拉游客算是一种朴实人的从脚力赚钱到机械化赚钱的系统升级。
让我们真诚的祝福他
四十多岁了。
终于结婚。
街坊四邻
都来帮忙
农村的婚礼总是那么热闹
大人帮忙
孩子热闹
四处洋溢喜庆。
关中道上的婚庆讲究和陕南的婚庆讲究异曲同工。
扫房
黑门红对联
窗明几亮贴窗花
全面主持一把手属于德高望重酒量生猛的---大总管。
老秦人管红白喜事叫---过事。
前期筹备最主要就是家族宗亲一起商量推出大总管---当然要德高望重。
大总管手下主管
1 礼房 来而不往非礼也
以前的礼房要求先生毛笔字要写得好,账目要清楚,贪酒的不能做礼房先生。
2 杂役(端盘的 打席的 上菜的 刷盘子的 摘菜的 等等)
3 大厨 大厨手下有烧锅的 烧水的 还要固定几个拉下手的。。。
4 清器租赁 过事要待客 客人数量的前期掌握(娘家来多少人?知客多少人?)
以前没有租赁公司的时候都是家家户户的借桌椅板凳 锅等,主家买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其余的街坊四邻借。
大总管熟知村落每户基本状况 指挥你去就乖乖的
有些小淘气手上把活干了,嘴里絮絮叨叨把功劳卖了。
么事。
晚上酒桌子上要不被总管收拾,要不在联合几个小淘气把总管收拾。
总之猜拳行令也是靠本事吃饭。
只要是不过分的撒酒疯一切都是为了热闹。
什么是喜庆?
这个就是。
5 搭棚说事 张灯结彩
普通人家过事和家底抿实人家过事老规矩。
都不可能有足够的房间来待客。
现在人找的是饭店酒楼
以前还有城里人乡下人之分
(注意:匠人营城的城)
现在基本上城乡一体化了。。。呵呵。
搭棚以前农村用的是竹席 竹竿(或者椽 檩)依靠房势搭建
连接部分用绳子扎结实。
然后竹席覆盖圈围。
现在呢用钢管 扣件
覆盖用彩条布 帆布等。
以前农村最多的是木制八仙桌
三方长条凳
一方主席是椅子
四方八面只能坐八人
现在呢成圆桌了。
讲究一点的分主次不讲究也就那么回事了。
从朱皇帝提倡的四菜一汤
经过七碟子八大碗
到现在的鱿鱼海参
总归一句话:还是五谷杂粮好吃。
文字伊始
一划分天地
上文涉及到韩国
韩国就是春秋战国时的“韩国” 国旗是易经八卦的乾坤坎离四卦
韩国人从来源分三种,叫“辰韩”、“马韩”、“弁韩”
从陕西、山西去的韩国人。湖北湖南人老祖先去开国的。所以叫做“三韩”。
始皇时代徐福童鞋带一千童男童女到了日本。这一批不受秦始皇的统治而到朝鲜半岛来生存的人。
“辰韩者,古之辰国也,辰韩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适韩国,马韩割东界地与之,其名国为郡,弓为弧、贼为寇,有似秦语,故或名之秦韩、有城栅屋室,土地肥美,宜五谷,知蚕桑,作缣布,乘驾牛车。始有六国,稍分为十二国。”---《三国志•魏书》和《后汉书•东夷列传》
新罗者,其先本辰韩种也。地在高丽东南,居汉时乐浪地。辰韩亦曰秦韩。相传言秦世亡人避役来适,马韩割其东界居之,以秦人,故名之曰秦韩。其言语名物,有似中国人。---李延寿 《北史》列传第八十二中记录
韩国《三国遗事》等古籍中有转载:“〈后汉书〉云:辰韩耆老自言,秦之亡人来适韩国,马韩割东界地与之,相呼为徒,有似秦语,故或名之为秦韩。”
大量的历史资料说辰韩是秦朝时逃亡过来的中国人,对这一点中韩学者是一致认同的。
《三国志•魏书》云:“弁辰亦十二国……弁辰韩合二十四国,大国四五千家,小国六七百家,总四五万户。其十二国属辰王。”
从中韩史籍中可见古朝鲜半岛东南部的三韩部落,马韩为原住民,辰韩、弁韩来自中国,弁韩臣属辰韩。
再久远的典籍考证韩国的
《三国遗事》:〈新旧唐书〉云。卞韩苗裔在乐浪之地。
《三圣记全》下篇〈神史历代记〉记载,“蚩尤即14世慈乌支桓雄,是中国和韩国军神的象征” 韩国保存有很多祭祀蚩尤的祠堂遗址。这就说明辰韩和弁韩和楚国的罗氏、卢氏一样均为苗裔,同样以蚩尤为始祖。韩国有学者也认为韩国和苗族的创世神话很相象,与其他民族的创世神话大不相同。
“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汉书地理志)
“昔箕子既适朝鲜,作八条之教以教之,无门户之闭而民不为盗”(三国志魏书东夷传)
多年以后那个春天,箕子朝周。路过当年故都废墟,不禁悲怆凄然之情油生,于是作诗《麦秀歌》:
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
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
西汉初年的《尚书大传》云:"武王胜殷,继公子禄父,释箕子之囚。箕子不忍周之释,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以朝鲜封之
西汉焦延寿《易林》也说:"朝鲜之地,箕伯所保
朝鲜王朝史学家安鼎福编写《东史纲目》己卯(周武王十三年),朝鲜箕子元年。殷太师箕子东来,周天子因以封之。箕子,子姓,名胥
馀。封于箕而子爵,故号箕子。仕殷为太师。纣为淫佚,箕子谏,不听而囚之,乃被发佯狂而为奴,鼓琴以自悲。及周武王伐纣入殷,命召公释箕子囚,问殷所以亡,箕子不忍言,王乃问以天道。箕子为陈《洪范》九畴。箕子不忍周之释,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以朝鲜封之而不臣也。都平壤。筑城郭。施八条之教。箕子之来,中国人随之者五千。诗、书、礼、乐、医、巫、阴阳、卜筮之流,百工技艺,皆从焉。初至,言语不通,译而知之。设禁八条,其略:相杀偿以命;相伤以谷偿;相盗者,男没为家奴,女为婢自赎者人五十万。虽免为民,俗犹羞之,嫁娶无所售。是以其民不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不淫。其民饮食以笾豆。崇信让,笃儒术,酿成中国之风教。以勿尚兵斗,以德服强暴,邻国皆慕其义归附。衣冠制度,悉同乎中国。
箕子,是文丁的儿子,帝乙的弟弟,纣王的叔父,官太师,封于箕(今山西太谷,榆社一带),名胥余,作为中华第一哲人,在商周政权交替与历史大动荡的时代中,因其道之不得行,其志之不得遂,“违衰殷之运,走之朝鲜”,建立东方君子国,其流风遗韵,至今犹存。
为什么说韩国?
因为朝鲜半岛始终认为华夏族道家文化他们才是一脉相传,咱们的易经打从周朝起就和我们说再见了,国旗太极易经的乾坤坎离,韩国人的服饰是明服饰,他们才是最传统的,看不起我们的。
韩国人为什么跑到咸阳祭奠白起,是因为据传白起曾经放过他们一马。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史记•太史公自序》:“《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道是什么?是宇宙本源。
道以道阴阳,一阴一阳谓之道
道———天道运行,阴阳造化
从黄帝时起直到现在五千多年来讲的阴阳五行文化。
五方,东南西北加中央
五季,春夏秋冬加长夏。(长夏就是夏而交秋,秋后有一个伏天,是长夏)
五味 酸甜苦辣咸
五色 青黄赤白黑
五音 宫商角徵羽。
人身五脏 心肝脾肺肾
五官 耳眉眼鼻口
儒家五常 仁义礼智信
玉有五德 仁义智勇洁
五行 金木水火土
五味、五色、五音、五脏、五季、五方……统统都是五行。五行文化过去是治国之法、用兵之策 修身之术。治国、用兵、修身、齐家,都是五行文化。
五行文化是一年的四季八节二十四气
东南西北中央陪合金木水火土五行、五星。
东方是木;南方是火;西方是金;北方是水;中央无极土是土星
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又,明作晢,聪作谋,睿作圣
说云彩是五彩祥云 埋皇上用的都是五合土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那么你就是神仙了,回归到宇宙本源了 佛说的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了
大智慧大自在。。。呵呵。
古往今来南僧北道都在修身求道,小乘佛教修的最高果位是罗汉,大乘佛教修的是菩萨,道家修的是神仙。。。
北道在哪里修行?
终南山。
狭义上的终南山就是匠人营城龙首原上长安城的南山,是当下西安正南之秦岭就是太白山,古代九州之雍容华贵凤翔府乃周秦立国发家之地,他的南边就是太白山。
终南者从长安南连接葱岭万余里。(帕米尔高原,中国古代称葱岭)
万里终南八百里秦岭。
《西域记》云:终南山相属数千里未尝间断。其山为天下之祖。出异类之物,不可胜数
道家认为广义的终南山包括昆仑,崆峒,太白、华山,武当,嵩山等山。
终南上逼诸天,觉红日之近。下睹渭水,绕长安之城。
终南山也称太一、太乙、南山、橘山、楚山、秦山、周南山、地肺山,在道教典籍中秦为大地的肺部。终南山诸峰中的华山,山中有洞可以通地心。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诗经》述终南山
福如东海水长流,寿比南山不老松
明朝的《封神演义》姜子牙受师父昆仑山玉虚宫元始天尊派遣,下山助周伐纣、替天行道,完成封神大业。
元始天尊门下弟子:姜子牙、南极仙翁、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清虚道德真君、太乙真人、玉鼎真人、赤精子、黄龙真人、广成子、慈航道人、灵宝XX师、惧留孙、道行天尊。其中,慈航道人、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分别成为后世的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
终南山(太白山)修行者认为道、佛、儒三家本是一体
太白山由两部分组成 东太白拔仙台3767点2米 就是姜子牙拔仙封神的组织部。西太白鳌山(也叫青峰山,或者武功山)白起庙就在上面。《三才图会》记载:西太白山上有葛仙炼丹池,雷崖洞可容数百人,再上有数十洞,恍惚有人居其中,可望而不可即,盖为葛仙处。
在道教的“三十六洞天”中太白山被列为第十一洞天。在太白山主峰上的高山湖泊大爷海旁边的山崖上有个洞 ---玄德洞天(第十一太白山洞主 週回週回五百里,名曰玄德洞天。在京兆府长安县,连终南山,仙人张季连治之。)
里面有一个木梁民国十二年的上书:瑞鹤。(象征吉祥之鹤。也指仙鹤)(待下一次考证)
大隐于朝 中隐于市 小隐于野
自古终南山就是隐士的天堂。
有记载的是春秋战国时的鬼谷子。
《眉县志》又说:“鬼谷子,扶风人,自幼入太白山拜师学艺,后传道授艺于眉县汤峪河谷的管子沟。曾在人间活了百余岁,而后不知去向。”
鬼谷子,姓王名诩(或利),又名王禅,号玄微子,战国时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人。“王禅老祖”是后人对鬼谷子的称呼,是先秦诸子之一。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其实也是兵家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他通天彻地,兼顾数家学问,人不能及。一是神学:日星象纬,占卜八卦,预算世故,十分精确;二是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军,鬼神莫测;三是游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口成章,万人难当;四是出世学,修身养性,祛病延寿,学究精深。
到底谁说的是真的呢?
太白山汤峪里面有个鬼谷子洞。(迷惑中)
汉时道士谷春在太白山修道,汉成帝时在太白山建神祠,奉祀谷春神。
东汉时韩康常年在太白山采药 汉桓帝多次请他做官,他在终南山里隐居再也没有出来过。
据史书记载,南朝的陶弘景隐居太白山多年,采药炼丹。
老子设坛讲道在楼观台(马召)
唐代孙思邈,隐居太白山南坡十余年成书《千金方》
在地图上,太白山下周至境内的几个镇分别是马召和终南镇,在周至的西边是眉县,从那里上山是汤峪,山下有横渠书院,镇子因为横渠书院得名。
横渠书院的开创者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关学领袖横渠先生张载。
为万世开太平 为天地立命 呵呵
江山社稷
封土立社
五谷之神为稷
看到江山社稷没有 呵呵
|